最近跟不少的小老板一起聚會很多,總是被問及一個問題,那就是小老板如何做成企業家?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解決企業家的定義,要共識企業家的企業責任,更要從生意人開始逐漸分析出企業家的成長軌跡,才能撥云驅霧見青天。本文只從企業家的不同成長階段應該做到的個人綜合素質修煉方面進行思辨。
企業家首先是企業的老板,其必須有人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并身體力行之,必須具有一間合法正規的規模企業,企業內所有的項目都對社會有價值貢獻,企業作為對利益相關者提供經營人生的場所,在服務員工、股東、社會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回報,企業在相關經營領域是游戲規則的制訂者或參與者,其運營必須是有序而成功的。然而,一般大企業的老板,賺了錢卻沒有使命感,還忽視員工和所有合作者的需求;一般小企業的老板,賺了錢卻沒有社會責任感,還刻薄員工和所有的合作者;一般的商人,只顧自己生死,惟利是圖,有時候甘愿出賣自己的靈魂、踐踏社會的價值觀;一般的生意人或買賣人,一切向錢看,為蠅頭小利寧愿犧牲別人的利益甚至顛覆道德的底線。顯然,上述這些生意人、商人、小老板、大老板都不具備企業家的特征,不是企業家,縱使沒有損人利己,縱使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組織,也因為其沒有人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而不能稱之為企業家,或者即使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而沒有成功的企業也一樣不能稱之為企業家。
那么,生意人是不是就不可能做成企業家了呢?不是,而且恰恰相反,任何一個企業家都是從生意人開始做起,在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指引下,逐漸積累自己的人生財富,先做成成功的商人,再做成成功的小老板,再成長為成功的大老板,在此基礎上逐漸進行思想變革、戰略轉型、文化再造,增強和實踐自己的人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壯大企業規模,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員工和股東創造財富,為其他利益相關者創造人生和事業經營之路。這時候,企業的大老板就成了真正的企業家。
表面上看,這個過程是一個把財富做強、做大的過程,實質上不是這樣簡單,而應該理解為一個企業家人生歷練的過程,不僅僅是把財富做強、做大,更重要的在于把企業作強、做大、把團隊做強、做大、把規模做強、做大、把內外部關系做強、做大,把戰略做長遠,植入優秀的商業模式,塑造具有高度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文化并融會貫通到企業內所有人包括老板的血液之中、形成統一意志即具有共同的使命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心理契約的過程,同時也是老板的人生綜合素質的修煉與升華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不僅是一個客觀因素締造的過程,更是一個主觀因素豐富與完善的過程。
大家如果基本認同我對企業家的定義以及企業家成長的過程,那么,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生意人是如何通過改造自己的主觀因素,逐漸成長為企業家的。
生意人缺乏的是志商,得歷練經驗,成就“大志商”
生意人不缺乏知識與學問,還有較好的智商,但往往只能做點小買賣,或者做一單算一單,工作過程完全憑自己的小聰明,沒有要做成商人的決心與斗志,得過且過。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不斷運用知識與學問的過程,檢驗自己小聰明的過程,要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不斷的總結,提高自己的生意頭腦與商業意識,成就自己的志商。
也就是說,生意人最應該克服的就是短視觀念、小本觀念,要從“小”立志,樹立遠大的理想、設計成功的階梯,切實地去攀登,用經驗值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打造更高的志商
商人缺乏的是情商,得歷練智慧,成就“大智慧”
商人都是從生意人過來的,所不同的是更具有抱負心理,商業意識特別敏感,占有欲與成功欲更加強烈,對利益的核算總是搶占先機,甚至特別善于投機鉆營、誘敵入甕,占盡各種便宜。恰恰是這種精明,說明商人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凡事都會計算投入產出、惟利是圖,加之在中國還沒有做成大老板或者企業家的商人經常坐井觀天、意氣用事,很多時候惟我獨尊、目中無人,在談判的時候就不懂得互惠互利、戰略共贏,死要面子不讓步,甚至還會生出“大不了不做你的生意”、“我寧愿做別人的生意虧本也不跟你做”這樣的局面,這就是缺乏情商最典型的表現,所以還是做不大。這個時候,商人首先需要的是“定”下自己的專業領域,爭取更大市場,要適當地學會聯營、合資、參股、戰略聯盟等,這就要求商人改掉那些自以為是的臭毛病,開始謙卑起來,以舍得收買人心形成利益共同體的聯盟,成立中型公司,抱團打天下做強、做大,這就是大智慧。這個過程是一個人要成就為企業家最痛苦的過程,因為提升情商、豐富智慧是要對自己最大的弱點開刀的,一般人正因為受不了這一刀而盡管有志但屢屢夭折。
小老板缺乏的是情懷,得歷練逆境商,成就“大胸懷”
小老板都有大智慧,否則做不成公司,但是由于曾經失敗或者害怕失敗,總是處在與世隔絕的孤立無援的境地,所以企業總是做不大,甚至方向都在經常性的搖擺。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小老板自己就像個車間主任,整天在一線轉悠,不看書學習,從而缺乏哲學的情懷,看不透現象、看不到本質、看不到機會,邏輯不通、概念不精、情感失真,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員工更是這樣;從而缺乏宗教的情懷,不懂得如何打造具有家庭般凝聚力、學校般學習力、部隊般戰斗力、宗教般組織力的企業;從而缺乏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凡是遇到問題就悲觀泄氣、一蹶不振,沒有一點浪漫開懷,自己的氣都是癟的,員工又怎來士氣呢?綜合起來,企業就只能做那么大,不再有更大的抱負與理想,天天在計算自己所得和所需柴米油鹽。情懷缺乏導致逆境承受能力大大降低、風險控制能力也降低,畏首畏腳、裹足不前,相應的胸懷就小了,肚量就小了,事業至多保持在一個平臺上要死不活,甚至慢慢走下滑坡。小老板處在這個階段,就如人生的混沌階段,需要的是頓悟,而擴充情懷、鍛煉逆境理解能力,就能逐步跨越,并形成寬廣的胸懷,為做更大的事業做好準備。
大老板缺乏的是格局,得歷練戰略與模式,成就“大事業”
大老板可能是因為其事業的盤子大,也可能是其覆蓋的領域廣,有一定的財力物力,但不是所有這樣的老板都是企業家。有不少的大老板不要看他“體積大”,但在行業內的話事權即游戲規則權基本沒有,因為他永遠都是處在中下游發展,從來都沒有“出人頭地”。問題是這樣的老板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態還總是怡然自得、樂得悠閑,仿佛不知道山外有山,這不是胸懷的問題,因為他在為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造福著很多員工,并為社會輸出了很多的價值,而是事業缺乏格局的表現。比如有的企業是世界加工廠,除了人數眾多且低廉外,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他就永遠都不可能像微軟和華為那樣受人尊重且源源不斷地發展,企業生命的終止是必然的結局。
為何沒有格局與高度呢?這還是與老板利字當頭有關,更與老板沒有深遠的戰略思想與優秀的商業模式有關。我們再類比個例子,同是化工行業,深圳彩虹精化與立邦、ICI等相比,只能算個小弟弟,產值數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彩虹精化能夠上市,其他的大哥哥級的企業都做不到,原因就在于企業老板的高度與格局,具體反應就在于戰略與商業模式的不同上。也就是或,沒有戰略和商業模式,雖然能做成企業,但成就不了事業,老板就不能被稱為企業家。換言之,想做成事業,老板想成為人們尊重的企業家,就要敢于設想戰略、敢于嘗試商業模式,甚至要有敢于犧牲眼前利益的魄力,否則是不可能的。
在得到上述修煉之后,生意人、商人、小老板、大老板都可以成為企業家,或者說具備了成為企業家的必要條件。但能不能成為企業家,還有其他的硬件要求,比如人才、資金、技術、信息、機器、設備、廠房、產品等,但所有的這一切,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人創造出來,或者說正是企業家在歷練的過程中一邊聚集人氣一邊大家共同打造出來的,這里的核心還是企業家本人。
金玉良言:
1、企業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小,關鍵在乎其社會價值;
2、智商固然重要,志商更加重要。